前言:
以色列的装甲部队已经攻入加沙城,内塔尼亚胡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有限。在背负着沉重的外部压力下,他依然坚持推进军事行动,这不仅仅是一次冒险,更像是在公开亮出底牌。他在国内外的局势,已经逼近了绝境。
坦克开进加沙,背水一战
以色列的地面部队已经深入加沙的中心地带,情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。这一举动让世界各国震惊,尤其是欧洲国家,对此更加不满。内塔尼亚胡没有退缩,反倒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,表示以色列要准备接受长期孤立的局面。这可不是随意说说,而是显明的政治态度。
他很清楚,这一步意味着啥。一旦把加沙彻底拿下去,和巴勒斯坦和谈的机会基本没有了。即使其他国家还在外交上承认巴勒斯坦,土地和控制权的事儿已全都被以色列拿在手里了。这种现实摆在那,大家都知道,换不了。
内塔尼亚胡心里想的,可不是等着“生米煮成熟饭”。即便未来几年国际社会搞出制裁或者孤立他,也打算先把实际控制权拿在手里。这招儿短时间可能能让极右翼满意,但从长远来看,却是在把国家一步步推向孤立。
国际孤立不是虚言
内塔尼亚胡最近老提“自给自足”,想让经济少点对外依赖。这可不是随便乱说的口号,而是基于对眼前形势的担心。他心里明白,欧洲那边的态度开始迅速转变了。
过去,以色列在军事和外交上一直跟西方阵营走得很紧。美国一直是坚实的靠山,不过欧洲国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。以色列的军工业水平挺高,无人机、防御系统、轻武器啥的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,但在一些关键环节,比如航空发动机、精密设备,以及部分电子元件,还得靠欧洲供应。
要是欧洲在这些关键领域的出口变紧,不一定会彻底封死,但价格一下子就会飙升,军工方面的生产可就吃不消了。以色列有能力生产导弹,但零配件啥的,肯定还是得靠欧洲进口,这也是真实存在的情况。
欧洲国家内部的政治氛围越来越紧张,很多民众都在呼吁政府对以色列采取一些措施,哪怕不真的动武,也得靠经济手段施加压力。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这些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会在联合国会议上站队支持巴勒斯坦,一旦落实下去,对以色列来说,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。
内塔尼亚胡很清楚,一旦欧洲的立场彻底转变,不光在外交上会被孤立,还会影响到军工产业链,甚至波及整个经济体系。这也是他为何会提到“雅典与斯巴达结合”的比喻。“雅典”代表着创新与经济的活跃,“斯巴达”则象征军事化和武力展示。他讲得很明白:以色列既要保持科技创新的优势,也得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,不能再依赖外部援手。
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算盘
这次行动不只关乎军事策略,还是内塔尼亚胡的一场政治赌局。他已经75岁,任期到明年10月。明年的选举,左翼力量或许会强势回归,这会彻底改变他的路线格局。
他觉得眼下就是最后的机会了,要是真错过了,如果左翼下一任一上台,以色列可能就得妥协跟巴勒斯坦,那可是极右翼保守派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事。
这场战争,从一开始就是内塔尼亚胡自己敢于赌的事。他并不是被逼卷入的,而是主动推动的。就算国际压力越发沉重,他也毫不打算让步一步。
他最近总是强调国际孤立的危险,好像整个国家都被外界逼得走投无路似的。不过实际上,这倒像是一种转移焦点的招数。
以色列内部的民意开始发生变化。战事拖得越久,普通民众的情绪就越激烈。经济压力、伤亡人数、社会分裂等问题都在不断恶化。内塔尼亚胡希望通过营造一种“外部世界都在围攻我们”的氛围,把民众的注意力从政府转移到外敌身上。
这就是典型的政治伎俩。利用夸大外来的威胁,把民众的怨气引到外界去,而自己则打扮成“国家守护者”。可是,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再怎么说,战争带来的苦果,终究还是普通以色列人来承受。
欧洲耐心正在耗尽
以前,西方国家对以色列一贯是宽大处理,甚至有点放任。不过,这次情况不一样了,加沙城被全面攻占,局势发生了彻底的转变。欧洲那边的舆论压力,已经到了临界点。
一旦加沙彻底落入控制之中,欧洲政府想保持装聋作哑的态度也难。公众舆论会压力山大,逼得他们不得不有所作为,不能只是嘴上谴责,而得真的做出改变。这对以色列来说意味着危险信号。一旦欧洲采取实在的措施,比如限制出口、冻结资金,或推动联合国出手,可能会让以色列陷入不少麻烦。
内塔尼亚胡口口声声说“我们可以自己扛”,其实不过是安抚一下民心罢了。他心里明白,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供应体系。即使勉强做到部分自主,费用也会高得惊人,几乎难以承受。
谁也搞不清楚打仗是不是能搞来长久的安全,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结果得付出的代价,将让国家的钱袋子、经济、军队和老百姓都顶着沉甸甸的负担。
结语
坦克开进加沙,意味着这场冲突走向了新的阶段。内塔尼亚胡选了最激烈的方式,也把所有退路都堵死了。眼下说,他也许能取得一些战场上的胜利,但从长远来看,这一步可能会让以色列陷得更深。世界不会因为你表现得强硬而认可你,土地可以占有,但人心是夺不走的。战争没法带来真正的和平,政治上的风险,最后总会反噬到自己这边。
佳禾资本-杠杆股票-正规配资-免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